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央广网联合主办的《大国·新时代》系列报告会第五场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报告会的主题是《全面开放新格局》。在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分别结合十九大报告,就如何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谈了各自的看法。专家的发言涵盖了“一带一路”、自贸区、自由贸易港等热点话题。
十九大报告26次提及“开放”,王义桅认为,中国开放的逻辑从中国自身变成越来越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不仅是中国本身的发展问题,更多是中国在国际层面上的制度话语权。原来开放跟改革连在一起,为了开放而做了一些改革,比如法律等各个方面,甚至是行为理念,今天的开放更多的是要提升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
王义桅还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他看来,互联互通决定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王义桅说,“一带一路”牵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基础设施。2017年全球基建投资中,中国占比31%。中国参与的海外建设项目多达1034个,多数位于亚洲、中东和非洲,其中40%为铁路基建项目。
同时,王义桅预计,“一带一路”沿线将逐渐形成相关服务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这条世界最长经济走廊将把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欧盟联系起来,给欧亚大陆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并形成东亚、西亚和南亚经济辐射区。
王义桅透露,欧洲现在有多个国家争相表示自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包括意大利、德国、丹麦、挪威、瑞士、芬兰等国家。王义桅表示,这种争夺没关系,大家都可以这么说,因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互联互通的,是一个循环的网络概念。
张建平着重从外资、外贸和商务角度,解读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势。他首先结合我国近40年的对外开放经验,分析了为什么要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张建平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未来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张建平说,目前全国11个省份拥有自贸试验区还不够。他提出了一个公式,那就是1+3+N,第一批1个,第二批3个,第三批N个。张建平希望,后面这个N继续扩大,那将意味着自贸试验区要加快扶持推广进程,让越来越多省份拥有自贸区,拥有新的改革平台。
对于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张建平表示,现在自贸试验区没有税收的安排,未来自由贸易港如果按照迪拜港、新加坡港这样的自由港模式运作的话,税收方面的考量应该会有新一轮的突破。张建平透露,上海已经把自由贸易港的方案报到了中央,其他比如像广东、浙江等省份也在做自己的方案,所以下一步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会成为中国最前沿的开放阵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在张建平看来,这是基于当前中国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推进的迫切需求。他看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认为这些新业态更易突破传统的空间局限,有助于不同国家间的技术跨越,也更贴近日常生活,容易被接受。他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会进一步推动新业态的成长与发展,打造更好的互联网平台,在以企业为走出去主体的条件下,加强政策设计,为新业态新模式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
《大国·新时代》系列报告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网联合主办,先期执行十场。邀请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等政府人士,和刘元春、韩庆祥、张燕生等权威专家参加,围绕经济体系新部署、供给侧改革新动能、金融发展新定位等十个主题,发出权威声音,宣讲十九大精神,助威改革新时代。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