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回顾整个电影节,有不少值得鼓掌叫好的重要活动,比如,在电影节开幕首日,14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15个电影节及电影机构代表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卷轴”上签名,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签约仪式。
在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片斩获颇丰:菲律宾《三轮浮生》获最佳影片,伊朗《筹款风波》获评委会大奖,中国演员黄渤和伊朗演员萨蕾·巴亚特分获男女最佳演员。而正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备现代电影工业基础,加上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的签订,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电影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文化纽带。
事实上,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就指出,通过举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影展,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从业者的交流,是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电影较之于其它文化形式,有自己的特色,更生动也更形象,能够立体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社会风貌,更有效地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了解。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本身也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交流时,也理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举办相关的艺术节、电影节、电影展,中国应主动承担起带头人的作用,促进各国之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实现电影工业和市场的共同繁荣;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也更应自强,推动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近期热映的《中国推销员》是继《湄公河行动》后最受关注的跨国动作巨制电影。该片由多国演员参演,大部分场景在非洲实地取景拍摄。
此前有媒体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方拍摄团队远赴东南亚、欧洲、非洲实地取景拍摄,折射出中国电影日益开放的姿态、多元包容的取向。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电影正在积极抓住机遇“走出去”,为讲好中国故事、跨国合拍电影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实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中国电影正在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但就目前来看,仍然远远不够,中国电影和文化走出去,关键还是在于提高自身的品质,获得世界观众的认可,以高质量的电影赢得市场。
“为了让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前景更美好,让世界各国观众拥有更丰富的观影资源,我们齐聚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致同意建立我们之间的电影文化交流合作……”这是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14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15个电影节及电影机构所签订的备忘录,也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一种鞭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电影和文化走出去,都需要中国电影贡献更多的高品质作品,也唯此才能真正让电影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