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海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和态度,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驻德国使馆文化处就此对德国发展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斯文·格林博士、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墨卡托管理学院的马库斯·陶伯教授、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中心亚洲研究所副所长玛格特·舒勒研究员3位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访谈。希望通过这种调研、访谈的形式,从海外专家学者的视角发现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如何有效地推动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破解在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难题。
“民心相通”最难,但最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斯文·格林认为,设施联通是“五通”中最容易做到的,其次是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最难做到的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最让人感兴趣的部分,但要真正做到民心相通会面临着诸多限制与挑战。不克服和消除这些问题,民心相通就难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也只能停留在经济层面而难以深化。
马库斯·陶伯认为,只有沿线国家消除对中国的怀疑,真心相信中国不是凭借大国实力谋求自身利益而是谋求共同发展,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玛格特·舒勒认为,任何对中国的怀疑和不信任都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各异,这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评价不同于中国的想法和初衷,那么这些国家就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其建设中来。由此可见,通过文化交流和政治对话来弥合各国的观念与分歧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当务之急。
斯文·格林谈到,在德国,一些研究对外政策、经济和发展问题的智库十分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潜在影响。虽然各大智库对其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多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国家投资者的机遇、影响和风险进行评估与研究。除了德国的智库,一些欧洲层面的智库特别是欧盟的智库也十分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很大影响力。
尽管报纸、电视等媒体都有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但是一般的德国民众对其了解还是很有限的。玛格特·舒勒表示,在德国,主要是一些智库和大学的学者、研究者、学生密切关注和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例如,德国的政治学、区域问题研究、经济学、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较为关注,并做出了一些相关研究。德国的一些知名智库,如德国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研究所(SWP)、德国全球与区域研究中心(GIGA)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es) 等就对其密切关注并开展深入研究。此外,在一些开设关于中国或亚洲问题课程的大学中,“一带一路”倡议问题成为这些大学课堂上经常讨论和讲解的问题。
文化交流是“催化剂”
“不管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同国家人员的往来无疑会促进思想与观念的交流。”马库斯·陶伯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交流无疑将促进沿线国家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可以说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现的“催化剂”。它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没有信任的话,任何政治和经济上的宏观倡议都无法实现。
文化交流将有效化解误解、消除偏见,是打开对方市场的“敲门砖”。玛格特·舒勒认为,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各国共识,国际范围内的教育和科研合作也日益频繁和密切。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面临诸多限制与挑战。如何发挥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斯文·格林对此提出了一个具体建议:从回顾与再现古代丝绸之路入手,如举办一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考古展览,不仅有利于唤起沿线国家的人民对古代丝绸之路辉煌成就的回忆,还能激发人们对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但是,他强调,中国在举办相关历史文化展览活动时,一定要与沿线国家合作举办,切实汇聚各方的不同观点和视角。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对历史的解读应该从不同层面、视角进行。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历史解读中与沿线国家就一些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