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学术外交助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14年7月,文化部外联局委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牵头组建“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汇聚国内外35家大学研究机构、70余位专家学者,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跨国界共同协作。
据介绍,该平台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依托,以首都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和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为联动的创新型学术服务平台,促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的转化和落地,为推进中国与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文化产业合作与文化贸易往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016年底,平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检索名录,成为最年轻、最具特色的新型智库之一。 日前,由文化部外联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暨第十一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在北京举办,该论坛正是由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发起。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论坛上指出,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作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智库,越来越发挥出学术外交的独特作用。
深耕“16+1”长效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波兰总理希德沃时强调,“中方主张将‘16+1合作’打造成‘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接口’、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落地的优先区域和中欧合作新增长极。”
自成立以来,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就深耕“16+1合作”,助推国家整体战略。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秘书长李嘉珊告诉记者,在对海外文化市场、中外文化产业合作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平台研究团队发现,中东欧国家的文化市场长期以来被忽视了,一旦浇一些水、施一些肥,这块市场将很快成为文化合作的沃土。随即,平台启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产业概览的研究和编撰工作,历时16个月,得到中东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重新发现: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产业概览》(汉英对照)上下册于去年在塞尔维亚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发布,填补了学术研究空白,引起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文化市场研究”项目在本届论坛上宣告启动。
本届论坛是中国与中东欧16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一次盛会。中方平台与来自中东欧的9个国家、10个机构签署了合作开展文化贸易研究的备忘录,至此,已与中东欧10个国家的11家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
平台研究团队一致认为,在做好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多边合作将得到更好推动,进而真正形成“16+1”大于17的发展局面。平台及其发起的论坛,“平台上搭平台,机制上建机制”,这一创新模式得到了中东欧国家的高度认可,多个国家申请主办文化创意产业论坛。论坛闭幕式上,波兰文化遗产部代表宣布,第三届论坛将在波兰举办。
新型智库学术外交作用凸显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文化贸易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在学术领域,无论其概念、特征,还是模式、政策,都是新命题。文化贸易这一交叉学科,激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内在动力。
数年来,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敏锐把握学术研究前沿,厘清文化贸易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分析发展文化贸易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论证借助保税区建设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可行性等。与此同时,文化贸易的特殊性引起多国密切关注,中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无疑对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关命题因此也备受海外智库重视。此背景下,中方智库的研究力优势自然溢出,中外智库的合作从双边对接逐步发展为多边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的国际战略,同时也是政府主导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一次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上,中方学者的演讲话题、思想观点使外方专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再停留于传统层面,而是进一步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潜力,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通过执着的坚守和真诚的努力,中国学术逐渐被外方接纳;通过平等对话,在交流、分享中掌握学术话语权;通过自信表达中方思想,赢得了外方学者的尊敬。智库机构的学术外交效果正在显现,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及其发起的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很好的案例,其研究内容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在开展学术外交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