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丝路文化遗产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06月15日 18:36:04 来源: 光明网

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前的骆驼蹄印,到洛阳博物馆馆藏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胡人俑;从汉魏故城永宁寺残缺而精美的泥塑像,到新安汉函谷关的关字瓦当、阙台、古道……历经两千年岁月钩沉,丝绸之路留给洛阳的文化遗产依然光芒四射,吸引着人们探究这条横亘在亚欧大陆的文明交汇之路。

6月10日至11日,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这里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场,洛阳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活化利用丝路文化遗产。

当前,“一带一路”已成为沿线国家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平台。今年遗产日活动围绕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主题,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从活化到外展,丝路文物逐渐走出“深闺”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洛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两条大型文化遗产线路唯一的交汇点城市,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

“特别是分布于伊洛河两岸的五座中国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是洛阳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留给洛阳的珍贵财富,也是助推洛阳未来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

活化,让公众共享文化遗产。去年10月1日,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对公众开放,为活化利用汉函谷关遗址,《汉关遗产城概念规划》已经完成,正在对控制性详规进行修编;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这处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以“互联网+”为载体,探索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古老的龙门越来越“鲜”“活”。

【砥砺奋进的五年】短视频丨活化丝路文化遗产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龙门石窟探索“互联网+”新模式,让古老的龙门越来越“鲜”“活”(记者 李政葳/摄)

外展,让丝路文物走出“深闺”。文物的国内交流展已经成为常态,通过与外地文博单位“联姻”,洛阳市把发掘的出土文物“请出”库房,让精美文物进入国内各地的文化艺术品殿堂,实现异地共享,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讲好古都洛阳故事。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景区运河谷仓博物馆设立“洛阳精品文物展厅”,展出洛阳市唐代文物;“丝路幻彩——洛阳博物馆藏唐三彩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展,一件件文物真实再现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上驼铃悠扬、马蹄声声的商旅景象。另外,洛阳市还先后与瑞典、韩国、日本、意大利、蒙古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开展文物交流合作办展,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作为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大遗址片区,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和汉魏洛阳城两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初具规模,偃师商城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申报,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呼之欲出。“洛阳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文化遗产无疑是洛阳最亮丽的城市名片。”陈星灿说。

参与“国际文物避难所”网络建设,勇于承担国际义务

珍贵的遗产遗迹既是记载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文明交流的符号,承载着千古常新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促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古都洛阳,只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缩影。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设计,不断扩大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上,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讲述了两次亲身经历:去年12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他出席在阿联酋首都举行的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中国首个“文物避难所”;半个月前,他参加在塞尔维亚举办的中国—中东欧文化遗产论坛,现场见证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的创建,见证了相关国家之间文化遗产合作不断加强。

【砥砺奋进的五年】短视频丨活化丝路文化遗产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洛阳博物馆内展馆内,一件文物铭刻着丝绸之路的文化烙印(记者 李政葳/摄)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