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2017年06月06日 15:17:58 来源: 光明网

作者: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赵磊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句话组成一个整体,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系统阐释,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视和决心。

第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自信是根本。在国家治理体系层面,习近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其中,稳住阵脚、保持警惕的关键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今天21世纪,我们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制度不仅能解决挨打、挨饿的问题,更能够创造良好的国际生态环境,使中国赢得尊重,打造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是关键。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文化看似阳春白雪,但更是刀光剑影。说到文化,必然提到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破坏,确保文化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在历史上,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无非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肉体上的消灭,第二种是文化上同化。

在当今国际关系,要高度警惕文化霸权。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主体性精神,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民族性格、品格、道德和风尚。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集体记忆”,是民族生活中最具权威的文化基因。如果传统文化变“虚弱”,国家就没有了文脉。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去追随别民族的文化,经济成就再高,也会被看做是一个业已消失的民族,或者是别民族的复制品。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唯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球治理是使命。“一带一路”倡议是治国理政与全球治理的连接器。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商共建共享,恰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原则。

“一带一路”的内涵具有层次性。在经济层次上,强调合作共赢属性。在人文层次上,强调文明互鉴属性。在全球治理层次上,强调公共产品属性。“一带一路”就是通过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难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结构。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见,中国日益将治国理政思想与全球治理实践结合起来,赢得了国际认可与尊重。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