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汉学家的中国故事:学汉语从“功利目的”到文化认同 2017年12月14日 12:50:33 来源: 光明日报

美国总统特朗普5岁的外孙女不仅会唱中文歌,还会背唐诗;金融大鳄罗杰斯女儿的普通话竟然带有播音腔;英国4岁的乔治王子也在学中文……如果不是看到这些新闻,很多中国人不会想到汉语在当今世界已经热到了这个程度。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者。汉语热是当今世界汉学热的一个缩影。百年前的汉学热,多是西方人在东方主义的框架下对异域文化居高临下的审视,而当下之所以有那么多汉学家研究中国,是因为中国国力空前强盛,以致他们要么希望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汲取经验,要么希望学会如何跟强大起来的中国打交道。本文讲述的几位青年汉学家的故事既是当下汉学热的具体写照,也是当下汉学热缘由的生动阐释。

外国人学习太极拳,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图片来源:光明图片)

“汉语从冷门专业变成香饽饽”

智利教育部汉语研究项目研究员玛丽缘,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上大学时,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不仅是玛丽缘,她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对中国不太了解,对他们而言,中国是一个遥远、陌生而又神秘的国度。2001年大学毕业后,出于对中国的好奇,玛丽缘希望学习汉语进而研究中国文化。可是,当时智利的大学几乎都没有开设关于中国文化的硕士和博士专业。最后,玛丽缘在墨西哥的一所大学读了中国文化方面的硕士,随后又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留学。

毕业后,玛丽缘进入智利教育部工作,亲眼见证了智利汉学的发展。从2004年起,智利的一些公立学校开始教汉语,学习汉语的学生的数量在智利迅速增加:2009年,智利学汉语的学生人数增长了200%;到2010年,智利共有25所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一共有3700多名学生。玛丽缘介绍,明年智利将从中国文化方面入手加强汉语教学,以形成良好的汉语教学系统。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汉语专业教师约万诺维奇·安娜,出生在一个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80公里、人口只有6万人的小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地关于中国的信息十分少,唯一能见到的汉字大概是印在茶壶、茶杯上的“中国制造”。上中学三年级时,约万诺维奇·安娜因为偶然间读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英文小说《帝国女性》而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汉语。约万诺维奇·安娜考上了贝尔格莱德大学中文系,当时她班上的15个同学,只有她一人是第一志愿报考中文系的,其他人大都是没有考上英语、德语等专业而被迫来学汉语的。

随后,约万诺维奇·安娜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并回到了母校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汉语。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汉语从她上大学时的冷门专业变成了如今的热门专业,贝尔格莱德大学汉语专业的招生人数已经从每年15人增加到30人,并且约万诺维奇·安娜欣喜地发现,现在第一志愿报考贝尔格莱德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名乌兹别克斯坦女孩在展示自己的中文书法作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学汉语让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副教授霭孙那檀学汉语已经20年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霭孙那檀刚上大学时,就有人劝他学汉语,理由很简单: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学好了汉语可以去中国做生意,可以发大财。“谁不想发大财呢?于是,我就开始学汉语了。”霭孙那檀美国式的坦率揭示了最近一二十年汉语热的重要原因。

在大学学了一年汉语后,霭孙那檀到了北京,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继续学习汉语。在北京留学期间,霭孙那檀住的是留学生宿舍,宿舍楼里住的有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法国人——简直就是一个“小联合国”。小时候,霭孙那檀住的城市人口不到5万人,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来到北京,不仅让霭孙那檀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他走向世界的开始。几年学习汉语的经历,带给了霭孙那檀一辈子的职业。回国后,霭孙那檀获得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大学教授汉语。

拥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讲师穆罕默德·谢赫。上个世纪90年代上高中时,穆罕默德·谢赫的老师就经常谈到中国,说中国不仅和埃及一样是文明古国,未来还将成为世界强国。高考时,老师极力劝说穆罕默德·谢赫一定要选汉语专业。可穆罕默德·谢赫选了当时最热的英语和德语。他的老师知道后十分生气,冲他发了火,批评他“没有远见”。后来,阴差阳错,穆罕默德·谢赫没有考上德语系,而被调剂到中文系。

歪打正着上了中文系,给穆罕默德·谢赫带来了“好运气”。大学毕业后,穆罕默德·谢赫于2001年来到北京——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并在北京语言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回国后,穆罕默德·谢赫在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除了教授学生汉语,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中国何以能够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时候,会汉语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穆罕默德·谢赫用微信跟中国的朋友每天保持联系,时刻关注中国的最新变化。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穆罕默德·谢赫越来越明白会中文、懂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他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希望凭借自己所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外国人学习剪纸感受中国文化。(图片来源:光明图片)

从“功利目的”到文化认同

很多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最初学习汉语、研究汉学,大都抱着“功利性目的”,有的是为了到中国做生意方便,有的是为了谋一份好的职业。但随着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入,他们大都渐渐喜欢上了中国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表示认同。

霭孙那檀学习多年汉语后逐渐把“学好汉语到中国发大财”的愿望抛弃了,而将注意力转向研究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沟通上。以前他更多把汉语当成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如今作为一名教授中文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学老师,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他“时常感觉自己仍像个井底之蛙,所以只能在教学生的同时继续学”。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霭孙那檀现在经常用孔子的这句话来描述自己,“可能有些不谦虚”,但他的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乐之者”。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