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3年前考上了贝尔格莱德大学汉语专业,约万诺维奇·安娜也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汉语为她打开了通向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的大门。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大学读的第一本中文小说是巴金的《家》。当时,18岁的约万诺维奇·安娜虽然身在塞尔维亚,但灵魂早已跑到了书中描述的那片“东方的土地”。约万诺维奇·安娜后来在中国留学工作了十年,她说去中国的任何地方——无论是曲阜、北京,还是西安、成都,都有回到故乡的感觉。如今,生活中的约万诺维奇·安娜,不仅普通话说得比很多中国人都好,而且养成了一些中国的饮食习惯,比如经常吃川菜。
虽然是外国人,约万诺维奇·安娜却说自己在中国有一种“归属感”。每次到北京,她都要去曾经留学的北京师范大学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每条小径,每个角落,都有她以往的脚印,都充满了难忘的回忆。现在,虽然常年在塞尔维亚,但无论在大学讲课、翻译作品、写学术文章,还是跟朋友聊天时,约万诺维奇·安娜都觉得自己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她甚至说,“热爱中国就是我生活的意义,如果有来生,我仍然会把研修汉语和热爱中国作为自己的生活”。
“中国高铁比功夫片更吸引人”
几十年前的中国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电影以及李小龙的功夫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关注并不代表喜欢,更不代表认同。上述影视作品为外国观众展示了一个与他们的文化截然不同的东方世界,当外国观众对这些影视作品投来关注的目光时,与其说他们喜欢中国文化,不如说是为了猎奇。所以,我们看到几十年前,中国电影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各种大奖,但当时并未随之在世界上掀起汉学热,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也并未随之提高。反倒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汉学热才迅速兴起。由此可见,中国强则汉学兴。
上述结论从青年汉学家们的讲述中得到了验证。在尼日利亚,中国电影很受欢迎,尤其是功夫片。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教师托科库·英纳森特·奥可可对中国的印象最初就是从电影中获得的。他小时候看了中国功夫片,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觉得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但2009年,当托科库·英纳森特·奥可可坐了14个小时飞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时,他立刻被又大又漂亮的机场震撼住了。后来,他发现中国不仅有漂亮的机场,还有飞速奔驰的高铁,有可与伦敦、纽约比肩的大城市。用托科库·英纳森特·奥可可的话说,中国高铁比中国功夫片更神奇,更吸引人。正是中国近些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才让汉学家对中国的兴趣空前浓厚起来。大量外国人学习汉语,不仅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更为了研究中国经验、中国制度。正如托科库·英纳森特·奥可可所言,中国经验更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学习借鉴,他希望把自己对中国的研究运用到推动尼日利亚乃至整个非洲的发展中。
30年前,还是个孩子的日本东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安藤润一郎曾在中国生活。当时的中国,给安藤最大的印象就是贫穷。如今才短短几十年,他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中国的影子。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安藤,每年都会来中国,而每次来中国,都会被中国最新的变化所震动。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不仅已经富起来,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超过日本,比如移动支付、共享单车,这些都是日本人十分羡慕的。
目前,虽然学汉语的外国人空前多,但也应看到这些外国人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借助于媒体。在了解中国的道路上先行一步的汉学家是中外沟通的桥梁,也是普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海外汉学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界展示了近些年中国的巨大变化,让世界感受了中国文化,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未来,我们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汉学家的作用。
(原标题:中国强则汉学兴——从青年汉学家的中国故事看汉语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