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向记者介绍他在当地报纸上刊发的一篇文章。(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暨佩娟摄)
清逸脱俗的山水画、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红木茶盘、兵马俑陶瓷摆件……这是波兰《论坛日报》总编辑、波兰议会前议员、波中议员友好小组前主席皮特·卡济诺夫斯基位于华沙的家,置身其中让记者仿佛回到了中国。
走上二层阁楼,满眼都是皮特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纪念品,它们大多来自中国。中式红木博古架摆着他从中国古玩市场淘回的宝贝:青花瓷瓶、画有“松鹤延年图”的笔筒、印有中国古代官宦形象的烟盒……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化,它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向波兰人推广中国文化,是我正在做、也将继续做的事情。”皮特对本报记者说。
介绍中国,要用流行的语言和方式
1999年,皮特第一次访问中国。此后,每次去中国他都要特意走访两三个陌生的城市。无论是恬静温婉的南方小巷,还是苍劲粗犷的北方山坳,都散发着温暖的烟火气息,让他着迷。他会随便走进一家小饭馆,要上两碟小菜,来瓶当地的啤酒,观察窗外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表情,想象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中国餐馆就像一所学校,厨师们都非常专业”。皮特说。
皮特家不大的阁楼里,几乎处处都能见到茶具。“我家有5套茶具,其中3套都在使用。”他端起一个灰底金漆盘龙云团的茶壶,为记者满上一杯绿茶。
皮特从柜子里找出珍藏多年的茅台、二锅头等中国美酒,“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的口味也很好”。皮特说,波中两国民众习惯不同,中国人喜欢用小杯喝常温茅台,波兰人则爱用大玻璃杯喝冰镇伏特加。
如今,皮特作为“中国文化专家”的美名已经传开,他经常受邀到波兰的各政府机构、企业和学校讲授中国历史和文化。两年前,皮特在波兰中部的拉多姆市商业中学向高中生们介绍中国现代历史,讲授中国人如何做生意,解释中国为何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波中两国如何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波兰、欧盟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等,学生们听得兴趣盎然,下课后,仍有不少学生追着他讨论问题。
“十几年前,我刚开始推广中国文化,人们并不是特别关心。现在,波兰年轻一代对中国很感兴趣,汉语是最受欢迎的大学课程之一,华沙甚至有很多私立学校在教汉语。”皮特告诉记者。
每周,皮特都能接到不少请教电话,内容大多与中国有关。“波兰人对中国缺乏足够的了解,需要更多介绍中国文化的波兰文书籍,帮助波兰人建立起对中国的认知。”皮特告诉记者,在波兰,有关中国的多是厚厚的历史教科书,大多数人根本读不下去。
皮特递过来一本由德国《南德意志报》原驻华记者凯·施特里特玛特撰写的《中国说明书》,书中对有关中国的词语,如熊猫、茶、国花、红塔山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本书内容浅显,适合初学者,写得有意思。我在写一本类似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书,讲述怎么在中国品尝美食、旅行和生活。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的指导手册,可以帮助波兰读者了解中国的政策、企业如何经商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它一定会很畅销!”
标题带有“中国”二字的藏书有几百本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阁楼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写得俊逸清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海棠》。“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真美!”皮特说。
阁楼有两个书房,每一面墙都是高至屋顶的大书架,共有藏书7000多本。记者粗略数了数,标题带有“中国”二字的书就有几百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