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如何才能做到通心并做好通心?
赵 磊: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关键点。一是以“利”服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是以“例”服人,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有实实在在的事例。三是以“理”服人,研判规律说服人。四是以“立”服人,用原则、立场、价值观吸引人感召人。
“一带一路”建设要为世界提供物质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公共产品
辽宁日报:从您的分析来看,“一带一路”建设表面上是经济建设,是器物层面的倡议,但深层次则是文化建设,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是制度和理念层面的。
赵 磊:是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如果能够让人钦羡、仿效而不是引起敌视、畏惧,那么这个国家实现本国利益时就不必消耗过多的硬实力。优越的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作用于人民的心灵,产生改变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力量。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文化看似阳春白雪,但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显得刀光剑影。因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前两条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讲具体的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的也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强,表现为通心能力,以此超越大国崛起困境,实现国内国际都通心。
辽宁日报:怎样正确认识文化和价值的关系?
赵 磊:价值的重点在于引发深刻共振,否则所有的文化展现都只能是花拳绣腿; 文化的重点则是生动鲜活,否则再深刻的东西也只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无法行走。有文化的价值和有价值的文化,都是能深入人心的。其实,核心价值观最后一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而不是以记住为标准,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辽宁日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自然就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赵 磊:中央政治局就文化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最后就落在话语权上。这是符合文化规律的。我们看到,西方国家擅长制造话语体系,资本本身也不仅寻求红利,还创造话语。因此,软实力竞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话语权的竞争,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必须提升话语权,提供有效的话语供给。
提升话语权,要打造征服人心的现实案例。今天,在国际关系博弈中,“治理”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话语。治理的基本内涵是:多元主体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目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
提升话语权,要增强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产品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物质性公共产品、理念性公共产品、制度性公共产品。
理念性公共产品,是指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难题,发挥说服性效力。
制度性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最高形态,难度最大,一旦形成其影响力就极其深远、深刻。一个大国的国际互动如果只“搭便车”,而不提供公共产品,便容易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不负责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治理的理念贡献在于,这一公共产品强调“去中心化”和“非极化”,这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念的超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互联互通开始成为一种时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国式哲学思想与理念定位开始备受瞩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