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丝路(新时代之光) 2018年04月09日 14:46:52 来源: 人民日报

在中欧班列沿线采访时,我曾到西安一餐饮店品尝陕西名吃——老潼关肉夹馍。年轻的店老板问我:“俺店的肉夹馍好吃不?”我说:“很好吃的啊。”他乐滋滋地告诉我:“俺店的肉夹馍都是‘洋料’呢。这做馍的面粉,原产于丝路上的哈萨克斯坦;这馍里的肉来自欧盟国家,都是‘长安号’中欧班列拉来的。”

奔驰在亚欧大陆桥上的中欧列车,穿越丝绸之路沿线,牵起亚太、欧洲多个经济圈,畅快了亚欧大通道,让世界变小。

2016年6月20日,波兰首都华沙。

正在波兰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波兰总统杜达一起出席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共同迎接带有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驶入站台。

班列上,中国铁路的标志和字母CR(CHINA RAILWAY)格外醒目。自此以后,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货运专列都会有这样统一的形象,统一的“中欧班列”品牌。中欧班列是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列车,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中欧班列横空出世,引发连锁反应,迅速成为中国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成都、郑州、武汉、西安、兰州等十多个城市积极行动,“渝新欧”“蓉欧快铁”“郑新欧”“汉新欧”“苏满欧”“湘新欧”“义新欧”等班列相继开出。

截至2017年底,中欧班列已铺划出重庆、苏州、义乌等多个城市直达欧洲的运行线61条,开经14个国家,经停境外36座城市。国内38座城市始发中欧班列,南至深圳、北至大庆、东到上海、西到喀什。频繁来往的中欧班列,让亚欧大陆桥运输热闹非凡……

亚欧大陆桥,以长长的大桥姿态,一头连着中国,一头牵着欧洲。

中国与欧洲,在世界举足轻重:人口占1/4,经济总量占1/3。

连云港是陇海铁路的东头,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我看到依山傍海的作业区一片繁忙。一列集装箱班列组装完毕,鸣笛起程,沿着新亚欧大陆桥,驶向遥远欧洲。

畅通新亚欧大陆桥运输,曾是个遥远的梦。

中欧铁路通道的建设,涉及多方,过程曲折,个中艰辛,一言难尽。通道长期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多国聚集力量,促进大陆桥运输实现常态化……

中欧班列的问世,为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物流运输,建立起了一条除海运、空运之外的铁路运输通道:运行时间是海运时间的1/3,价格是空运价格的1/5。

地处内陆的重庆市,逐渐形成庞大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年生产笔记本电脑2500万台,欧洲市场份额占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然而,国际销售的运输瓶颈很快显现出来。外运时先是铁路东运上海或南运广州,再从海上往西运往欧洲。多绕行2万公里的辗转,导致“豆腐运出了肉价钱”;而走海运要30多天,到了欧洲之后,或市场价格下降,或市场商品过剩,让“豆腐变成了豆腐乳”。“渝新欧”班列开通后,时间、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成都的胡先生说,欧洲的葡萄酒来中国成都,过去只能走海运。从欧洲到上海港,通过长江到重庆口岸,再用汽车运到成都,这样折腾下来,行程需要66天。葡萄酒运输对温度要求高,高端一点的葡萄酒需要租用恒温柜,两个多月的海运行程下来,每瓶葡萄酒综合运输成本就要增加10%。目前,他在法国波尔多酒庄酿造的红酒,通过中欧班列运到成都,价格虽然略高于海运,但在运输时间方面,比海运快了许多,让红酒快速抢占了市场。还有一个好处是,中欧班列走北线,每年5月到10月平均温度约15摄氏度,无需用恒温柜运输,降低了运费。胡先生喜气洋洋地说:“我是托中欧班列的福啊。”

沐浴明媚的阳光,站在内蒙古二连口岸站高大的国门前,我与二连车站站长胡波交谈着。

中欧班列拖着长长的身躯,从我们眼前缓缓而过,驶向对岸的蒙古国扎门乌德站。二连站是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是连接东欧各国的重要咽喉,也是中欧班列出境的三大口岸站之一。

胡波形象地讲述道:中欧班列好比是一条长长的龙舟,高歌猛进,一路奔跑,需要多国接力完成。沿线国家的铁路、口岸、海关等部门的合作密切友好,确保了中欧铁路国际物流骨干作用的发挥。别看我们这里只是一个边境小站,通关、换装时间的快与慢,直接关系到中欧班列的运行速度和影响力。

48岁的沈建伟,是中欧班列专职司机,他的职责是驾驶中欧班列往返于阿拉山口站与多斯特克站之间。沈建伟很自豪地说:“我一个月有15天驾驶着中欧班列往返中哈两国,最多时一天可以在阿拉山口和多斯特克往返两趟。”也就是说,他一个月有一半时间都在反复“出国”。

中欧班列行程万里,途经多个国家,每趟万里行,都是一场接力奔跑。与之对接的,除了各国宽窄不一的轨道,还有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阿拉山口,中哈两国的边境火车站都建有室内换装库。换装库里并列铺排着轨距不同的“标准轨”和“宽轨”。从欧洲回程的班列进入阿拉山口站换装库后,龙门吊的“钢铁手臂”就会把集装箱从哈萨克斯坦的“宽轨”平板车上吊起,平移到中方的“标准轨”平板车上。在这座亚洲最大的铁路室内换装站内,两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列中欧班列的换装。

沈建伟所在的中欧班列司机团队共44人,最大的54岁,最小的26岁。他们的任务是,从阿拉山口站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把中欧班列拉到12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车站,交给哈方司机接力前行。然后,再以同样的时速把从欧洲返程的班列拉到阿拉山口。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摆渡”。

除了车辆换装,机车也要“接力”替换。中欧班列每遇边境口岸站,都必须更换机车和司机,不同线路需要由不同国家的司机驾驶。加之沿途多次换车轮、吊装,这些都需要多次换机车、司机“接力”完成。

有位诗人写道,长长的中欧班列,拉来的是一路欢歌。

当法国朋友打开来自中国的超薄电视,当中国儿童喝着来自波兰的奶粉,当英国佳丽穿上中国的时装,当中国“白领”开着德国的汽车……中欧班列作为新丝路的“先行者”,已经成为亚欧民众眼中的“金火车”。

中欧班列开到哪里,中欧合作就延伸到哪里。

2013年4月,义乌首趟中亚班列开行。沿途停站哈萨克斯坦等5个内陆国家,沿线民众欢欣鼓舞。紧接着,义乌的班列运营方就不断接到西班牙华商、侨商的电话,要求把班列延伸至西班牙。

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在西班牙马德里,而中国义乌则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物流商的眼中,义乌是距离小商品货源最近的地方。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