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铺展开合作共赢的恢弘画卷。“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未来发展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就此,《发展访谈》节目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图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记者:徐老师,您好!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周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经验分享呢?
徐洪才:归纳起来我觉得有这么几条,首先就是政府推动,营造了一个合作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甚至联合国把“一带一路”倡议写到相关文件当中。可见,“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国家共同利益,反映了共同的呼声。所以,政府的高层推动是一个重要的经验。
第二,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以及民心相通是从更大的范围调动了社会各方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其中,设施联通是基础,因为“一带一路”连接的有很多是欠发达地区,有发展潜力。联合国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点也在这些领域,我们叫南南合作、南北合作。这些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后劲,要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契合了联合国这一议程。
另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交通、海陆空、能源、通信的联通就把全球连成一个统一的市场。这样就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商品交易、货币流通、人员往来等都方便了,也就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生产要素广泛的交换、融合,最终是实现互利共赢,提升发展潜力,提高经济增长动力。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问题是资金。所以,中国牵头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时还和其他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包括跟地方政府合作。政府的资金、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资本市场的资金、私人的资本以及个人资金都会合理引导到这些领域。因此,在这些短板领域加大资金支持,就加快了互联互通项目落地的进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地区文化差异比较大。文明不分高下,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文明互学互鉴体现的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文化、宗教、习俗、法律、社会、政治等多样化百花齐放,在这里面找到了施展的空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与这种文明互鉴是一种对接,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共商共建共享“三共”为指导原则。因此,能够深入人心,调动大家积极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