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造港开埠写辉煌。西安国际港务区开辟了我国建设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内陆港的先河,为陕西、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内陆走向改革开放前沿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近日,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自贸办主任邓飞龙一行应邀到访国声智库,与专家学者围绕陕西“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以及自贸试验区新优势展开座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健康、乡村振兴等多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主动作为,积极谋划,持续发挥理念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等作用,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和乡村振兴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智力支撑和思想源泉。
国声智库积极探索“智库+”新模式,利用新型智库在“+城市”“+金融”“+品牌”方面的优势,聚集高端智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和知识服务业人才,发挥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智库共同体”。推动新型智库产业化发展,建设“开放、共建、共享”的“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平台,增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自贸办主任邓飞龙
据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自贸办主任邓飞龙介绍,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西安市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开放大通道而设立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是陕西“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板块。自2008年组建以来,西安国际港务区始终坚守为中国内陆“造港开埠”的使命,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形成了以“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西安港”、一类开放口岸、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格局,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上最大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商贸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安东部城市新中心、物流金融中心,为陕西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园区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内陆港功能已经完备,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城市建设布局已定,园区发展蓝图绘就。“长安号”中欧班列上半年开行545列,创造了开行量、货运量、重载率、单月开行量“四个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整车口岸通过国家验收,160辆沃尔沃整车顺利抵港,创造了“三个全国最快纪录”。GDP、固定资产投资、限上社消总额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民间投资等指标位居西安前列,多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李国强表示,西安国际港务区抓住“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机遇期及自贸试验区建设新优势,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开拓对外开放大通道,培育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新业态,取得了丰硕成果。智库是支撑西安国际港务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强化新型智库的高质量智力支持,总结陆港十年发展成就、经验,释放“智库+园区”新动能,建设智库成果转化传播平台,为入区企业在人才、技术、金融、产品、资源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助力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陕西、西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叫响做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成为内陆地区沟通全国、联通世界的窗口和平台。
邓飞龙表示,未来三年是西安国际港务区持续建设“中国内陆第一大港”、加快打造万亿级商贸物流大产业的关键期,需要更多地引入外脑,为“港—区—城”并重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愿与国声智库进一步开展沟通交流、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等,并互设窗口,推动京地互动,共同致力于“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和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
西安国际港务区对将于今年9月举办的“丝绸之路智库峰会”表示支持。该峰会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商业史学会、国声智库等联合主办,旨在对“一带一路”建设成就和文化旅游、科技、大数据、大健康、金融、知识产权、世界遗产、生态保护等多领域样本案例进行阶段性梳理、总结,发挥智库合力,形成更多高端研究成果,推动中外智库交流合作,打造新型智库人文合作平台,推动智库共同体建设,为共建“智力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方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