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模式”:多主体参与、多模式并举的农业技术推广协同体系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由陕西省直辖、22 个中央部委共管的、最早成立的农业高新示范区。在国家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政府主导模式、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合作社主导模式与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校主导模式等多主体参与、多模式协同发展的“杨凌模式”。
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每种转化模式运行机制的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对于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科技成果,发挥政府主导模式在宏观政策制定、项目管理、资金扶持等资源配置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利用行政渠道,将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推部门自上而下推广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去。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高校科研人员与研究成果为依托,对科学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的把握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企业主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推广效率和市场敏感度都高于前两种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效的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社区组织统一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消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实践。截至2017年,杨凌示范区推广面积达7187万亩,其示范推广总效益212 亿元,示范推广基地306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肯定了农业高新示范区在引领农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决定在 2025年前在全国建成一批不超过30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复制“杨凌模式”。
院士团队的“科技小院”:主动下沉的技术推广队伍
为克服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团队成员走出象牙塔,深入生产一线贴近实际开展生产调查、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同时通过技术集成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小院为圆心向外快速传播推广,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推动农业发展。
国家级科研团队主动下沉,扎根农村基层,以覆盖全国的“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新型技术应用模式是“科技小院”的特色。经田间验证和农民实践改进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方案一旦被确定下来,就可以通过科研人员、政府技术人员、企业人员和农民共同参与式的推广模式,以标准化、机械化、产品化和信息化等手段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使这些先进的实用技术被广大农民所采用。在10年里,共有1152名研究人员、6.5万名农业推广人员及13万农业相关企业人员和452个县的2090万农民参与了这一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工作。“科技小院”在推动农业科技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上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南繁基地:依托天然优势形成中国“种业硅谷”
海南省南繁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环境和独特优势,是我国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育种科研基地,为实现种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南繁工作始于 1956 年,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14家科研单位、种子机构和461家企业,6000多名育种人员汇聚海南进行南繁育制种,制种产业超过15万亩,产值近10亿元。
目前全国农作物品种有80%都经过南繁选育,南繁作物种类目前已经扩展到水稻、棉花、小麦、烟草、蔬菜等30余种。
除了以上列举的四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许多地方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山西省的“院县共建”模式,即拥有技术优势的省农科院出技术带项目,携手地方政府出场地带劳力,根据地理条件,推动一项或多项产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