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强化体制平台优势、农业技术创新、教育与培训。
不断完善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继续(科技)部(陕西)省“双组长制”,高效协调支持杨凌示范区建设。深化区、校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着力点推进国际农业合作中心的建设。积极开展商务部援外培训、职业农民海外培训和国际专家培训等多层次国际农业科技培训,发展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促进国际人文合作交流,提升杨凌在国际农业领域的影响力。
第二,明确农业国际合作的重点与优先序。
围绕杨凌示范区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出发点,明确农业国际合作的重点与优先序。其中,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包括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育种,旱作农业,土壤改良和防沙治沙技术,智慧农业信息系统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研发和科技交流等合作。以俄罗斯、中亚五国、中国-中东欧“16+1”农业合作示范区为重点区域,以境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杨凌示范区和境外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双边自贸区为重点项目建立稳固的双边合作基础,夯实农业合作的保障机制。以研究机构、大学、政府以及企业为重点合作主体,有效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推动国际农业科技平台有效集聚。
第三,构建多目标协调、多主体包容的农业国际合作模式。
一是农业国际合作要与东道国需求相适应。在农业国际合作中,杨凌示范区应紧紧围绕合作对象国家和地区农业的土地及气候等资源条件、市场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与发展战略规划,为其提供技术上适用、经济上可行的、符合本国和本地区需求的合作方案。
二是技术合作带动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企业是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和最有活力的单元,杨凌示范区以技术合作促商贸合作,以人文合作带经济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带动,中国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农机装备等各类型企业得以走出去,国外优势品种、技术得以引进来。
三是创新杨凌示范区与国际多边平台合作机制。特别是杨凌示范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发基金(IFAD)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的合作,通过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技术交流、知识分享、政策对话、能力建设与投资促进等方面的合作。
第四,依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作为“一带一路”核心枢纽的区位优势、体制机制优势,深度对接农业国际合作,为杨凌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杨凌示范区应发挥投融资、跨境电商、贸易、科技及人文交流等功能的融合转化机制和协同效应,促进优势资源的有效集聚。构建杨凌自贸片区与境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协调统一、良性互动的机制,加速全球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换互通。
第五,创新投融资机制,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引金融“活”水。
一是拓展国内金融机构与沿线国家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二是有效利用亚洲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区域性金融组织的资金援助。三是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联合国涉农机构等国际多边金融平台。杨凌示范区应构建多层次、立体网状金融合作网络,发挥多渠道资金的协同效应,引金融“活”水,浇灌“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作者:于爱芝,国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