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信通院7月8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
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化不断赋能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生巨大的结构变迁,步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从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到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写入“十四五规划”,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
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当下,文物数字藏品正在成为文博行业探索的新业态。据“博物馆头条”发布的《全国博物馆数字藏品(文创)发行月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的博物馆数字藏品不下500款,其中仅6月即多达百余款。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认为,文物数字藏品是文物IP的创意作品基于区块链技术确权,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网上共享传播的产品,其不可篡改、永久保存的特性让文物找到了“活下去”的新方式,或将成为年轻一代新的文化生活体验方式。现阶段,文物数字藏品更接近于数字化的文创产品,本质上可以把它当成是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创新形态,数字藏品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文物数字藏品呼唤新版权理念。文物资源因其先天的特殊性,在数字版权的归属界定上存在边界不清问题:版权持有者既可能是资源方、创意方、发行方中的任一角色,也可以是游离于其外的第四个主体。这就需要文博界、法律界、版权界、学术界共同探讨研究,提出相应规范的政策建议,重新调整版权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创建一种平衡私权与共享、建构合理版权层次、保留部分权益的新版权理念。
大唐西市集团以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唐西市博物馆创建于隋唐丝路起点长安城西市遗址之上,是以反映丝路文化和盛唐商业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致力于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丝路文化、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近百万人次,获评为首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日前,在2021年度西安市非国有博物馆综合考评汇总表中,大唐西市博物馆获评一类名列榜首,蝉联全市非国有博物馆综合考评“十连冠”(2011年-2021年)。
大唐西市集团根植于陕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抢抓机遇、先行一步,在高新技术研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平台支撑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旺起来,为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进程、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及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作出了表率。
大唐西市博物馆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积极引入数字技术,创建VR互动式线上博物馆,打破博物馆展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三维技术构建数字史馆模型,虚拟展现馆内场景、分区展陈、再现文物实物、形成近似真实的3D互动史馆环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