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江苏农业援非硕果累累 2024年09月05日 16:37:26 来源: 新华日报

“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职业教育的纽带,带动当地学生更新知识理念、提升技术技能,把现代农业人才的‘种子’播撒在非洲大地上。”苏州农职院党委书记苏士利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未来非洲——中非职业合作计划”,并通过参与推进苏州市域刚果(布)黑角市友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招收非洲留学生来校学习。从2018年至今,学校一共招收来自刚果(布)、科特迪瓦、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留学生78人,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国际贸易以及园林技术等优势专业学习。

一边育人才,一边送技术。2021年,在苏州市和黑角市两地政府联手推动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刚地方农业远程科教服务中心成立,通过建设一站式农业远程科教服务平台,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应用,远程指导生产和示范,培训海外技术人才,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等方面持续发力。

苏州农职院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许建生介绍,依托该中心,学校目前已开展番茄、甘蓝、茄子、西瓜栽培等主题的现代农业技术技能线上培训8场,为当地培训农业技术技能人员176人次。

联合实验室,致富大平台

南京农业大学与非洲相距万里,30年来却因为教育紧密联结。

1994年,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著名农业专业院校埃格顿大学开展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合作。2013年,双方联合建成全球首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孔子学院。2016年,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在此揭牌,成为科技部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

在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里,不同作物的小小幼苗正茁壮生长。“这个实验室当前是东非最好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备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刘高琼从1997年受“中肯高教合作计划”委派前往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担任园艺学客座教授至今,他告诉记者,团队30多名研究生都可以在实验室做科研。联合实验室教师斯蒂芬·吉森古说:“如今我们正从传统育种转向分子育种。”

目前,实验室已育成粮用菜豆、高粱等多个新品种,比同类老品种普遍增产10%以上,有力促进了肯尼亚农业的发展。刘高琼说,两所高校合作30年,仅农业示范园就已培育14个品种,并推广应用。

孔子学院里的“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是联合实验室的技术推广基地之一,建有8个塑料大棚。刘高琼介绍,肯尼亚每年旱季气候炎热,雨季农作物又极易遭遇虫害,来自中国的温室大棚技术让农户不再“靠天吃饭”。

“用上大棚,我的番茄产量提高了5倍。”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村民詹姆斯·姆瓦拉说,刘教授经常来看他,做些指导。比如修剪香蕉树,以前他留下很多茎,刘教授则教会他选择和保留优势茎,这样结出的香蕉又多又大。

近几年,持续干旱威胁着非洲的粮食安全。来自十几个非洲国家的农业学者在实验室里利用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基因检测,筛选更具抗旱性的种子。联合实验室主任王秀娥介绍,两所高校还合作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合作培养研究生,为肯方和周边非洲国家培养了一批应用型和创新型农业人才;面向肯尼亚主要农作物和园艺作物重大产业难题,实验室建立小麦、豆类等非洲特色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平台,育成了多个抗病、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1 2
更多精彩,请关注丝绸之路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