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中国企业如一朵朵浪花,迸发着勇气与智慧,坚定融入全球化浪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暖流。
(二)
疾风知劲草。
202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2%、跨境并购规模为过去十年最低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8.7%。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份额的11.4%,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殊为不易。
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今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更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出海步履不停,信心和动力何来?
今年4月,深耕工业X射线领域的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个海外工厂在马来西亚落成投产。“不少东南亚企业青睐中国的新技术、新装备。”刚在越南进行产品推广的日联科技副总裁李育林看到了东南亚市场蕴含的机遇。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出海是历史必然。”
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本质是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出海参与全球竞合,是不少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不闯怎么把握未来市场?”动力电池系统制造商力高新能源今年赴西欧、非洲等地设立分公司,创始人王翰超坚信,海外是下个快速增长点。
以变应变、化危为机。河北某羊绒制品企业到海外建立产线、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加大全球化布局、不断创新产品来应对风险挑战。今年预计销售额同比提升15%,创企业成立近20年来新高。
当前,中国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有的是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主动作为,有的则是受国际复杂多变形势影响的应变之举。
无论顺势而为,抑或迎难而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
对企业自身而言,通过拓展更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利用全球资源,能够创造更多利润,同时降低在单一市场经营发展的风险,促进自身做大做强。
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国企业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发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对世界经济而言,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中国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经贸等各领域互联互通,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给世界经济增添新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相连。
(三)
“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也道阻且长。
国际市场复杂多变,如何克服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做大合作“蛋糕”?如何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更多不确定性?
跌倒、起身、改进、前行,始终印刻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足迹中。
回想起五年前被一家海外客户给出“124条整改条目”的“下马威”,兴发集团旗下兴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平记忆犹新。
“虽然一些条目显得有些苛刻,但国际竞争就得抓细节、补短板,一定要拿下!”在随后5个月时间里,项目团队铆着一股劲、与时间赛跑,对照事项一一整改。
揣着这样的拼劲与闯劲,与国际要求不断“接轨”。如今,兴发集团的产品远销116个国家和地区,已拥有各类专利1292件,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等170余项。
一路走来,中国企业历经磨难、大浪淘沙,从初级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从代工出口到品牌出海,从承揽项目到产业链出海、标准出海,“走出去”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
“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需要主动作为。
当前,中国正在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就要求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注重打造优质产品和项目等硬实力,还需更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尊重所在国法律法规,强化合规意识、品牌意识、企业管理等,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维兵引述这句出自《礼记》的古语说:“我们出海的目的是和当地自然、资源、环境、人文、产业共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